第二波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中东欧中东欧国家疫

第二波新冠疫情冲击下的中东欧:中东欧国家疫情进展与评估报告

CEECsundertheImpactofSecondWaveofCOVID-19Pandemic:ReportandAssessmentofCOVID-19Outbreaksin17CEECs

(No..10.20-10.21)

疫情大数据

中东欧17国新冠肺炎情况统计表

数据来源说明:海外疫情数据均来自各国官方通报和权威媒体报道。

本期目录

1.朱晓中:中东欧国家迎来第二波新冠疫情:前景难料

2.高晓川:从中德欧领导人会晤看中欧合作前景

3.丁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进程中,推动中欧关系迈上更高水平

4.费正健:塞科经济正常化协议与塞尔维亚多边平衡外交

5.叶文:中国与罗马尼亚:守望相助携手抗疫

专家观点

朱晓中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学术委员):

中东欧国家迎来第二波新冠疫情:前景难料

第二波疫情来袭

今年3月疫情爆发时大不相同,当时中欧国家通过快速封锁城市和边境,以及这些国家的民众广泛接受政府的限制性措施,限制了冠状病毒的传播,受到了普遍赞扬。然而,自满、自以为是、政治权宜之计、虚假信息和疲惫不堪的人口混杂在一起,使维谢格拉德集团国家变成了新冠疫情第二波大流行的热点地区。

7月初,随着捷克新冠肺炎病例数量开始以令人担忧的速度攀升。捷克总理巴比斯对世界卫生组织批评的反应,就是这种相当暴躁、自以为是的典型反应。9月8日,他在推特上写道,世界卫生组织“应该保持沉默”。因为,捷克在控制病毒方面做得“非常好”。

但仅仅两周后,捷克每天新增病例达例。根据欧洲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ECDC)公布的数据,在10月份上半月,捷克每10万人中新冠病毒感染者为.1例,每10万人死亡数为3.6人。捷克超过西班牙成为欧盟成员国中人均感染率最高的国家。巴比什在向公众发表电视讲话时坦诚,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未能在夏季采取正确的措施对付新冠病毒。“不幸的是,疫情又回来了”。为应对新一波疫情,捷政府出台了新的限制性措施:关闭大多数学校、酒吧、餐厅和俱乐部,要求人们在室内的公共场所和户外的公交车站戴口罩,以及限制6人以上聚会等。

斯洛伐克的局势同样可怕。在10月的第二周每天出现近个新病例。而自出现新冠疫情以来到6月份,斯洛伐克全国新冠病例总数约为起。8月一个月中,全国新冠肺炎病患者仅为31人。而截至10月14日,斯洛伐克共得新冠病毒感染者已高达例,66人死亡。

在10月的第二周,波兰每日新增病例达到-例,每日死亡76例,创历史新高。截至10月13日,已有人死于新冠肺炎相关疾病。在10月1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说,政府预计每日新增病例的数量每三天就会翻一番。

虽然匈牙利的形势稍好,但与V4其他国家一样,每天新增感染人数激增,每天超过人,死亡率高达两位数。一位著名的流行病学家承认,匈牙利的检测能力已经达到极限,这意味着该病毒的传播范围可能比数据显示的要广泛得多。

政府的应对措施

尽管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以及处置新冠疫情的措施各异,但V4国家还是有诸多相似之处。

波兰华沙私立商学院社会学家加文·雷指出,V4若干成员国曾经或刚刚经历过一段民粹主义统治时期,这使得该地区各国政府倾向于采取“简单和家长式的方式”来应对第一波疫情。这是波兰和匈牙利保守政府典型的应对手法。政府不寻求赋权或教育人民,而是单方面、自上而下地对人民发号施令。”他们出台了在一段时间内限制民众出行的措施和规定,关闭了众多工厂和经营单位。“然而,在第二波疫情到来时,他们没有设法超越最初的措施,提供更灵活的方法,”。

捷克总理巴比什似乎在电视讲话中承认,捷克共和国需要完成一个综合检测和追溯系统与高容量呼叫中心,以“确保足够数量的采样点和实验室可以在48小时内提供测试结果。

波兰也是欧洲检测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也参差不齐。尽管斯洛伐克曾多次尝试引入各种技术来应对新冠疫情,但该国目前还没有可供公众或医疗专业人员使用的工作应用程序—没有智能隔离、联系人追踪应用程序或新冠疫情患者警报系统。

这种对规则的藐视,以及对规则的不断改变,已经让最初非常支持政府措施的民众感到不满和困惑,并出现了反叛情绪。4月份时,94%的斯洛伐克人支持戴口罩,但到9月份,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63%。斯洛伐克总理为此在脸书上表达了不满说,“三分之一的斯洛伐克人根本不在乎这些规则”,他对这些规则感到“失望”。

与抗疫有关的腐败也破坏了公众的情绪。波兰媒体透露,卫生部(当时由卢卡斯·舒莫斯基担任部长)几次购买的医疗设备中都出现了不合格产品,包括从一个军火商那里购买的呼吸机,以及从滑雪教练那里购买的口罩。其中一些口罩甚至从未运抵波兰。

公众信任的缺失不可避免地催生了虚假信息,该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该地区。斯洛伐克卫生部长在10月9日说:“我认为这场巨大的虚假宣传运动反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糟糕结果。”

根据设在法国的益普索市场研究股份公司(IPSOS)的一项民调,54%的斯洛伐克人不知道当谈到新冠疫情时应该相信什么。为了对抗围绕病毒的“信息战”,斯洛伐克卫生部在其脸书页面上聘请了一名专门应对虚假信息的专家,政府也在尽最大努力展现统一立场,以减少对病毒专家的质疑。

匈牙利在最近的“全国咨询”中测试了社会的偏好,试图缓解这种公众信任的缺失。受调查者大部分是执政的青民盟的选民。多数人都反对政府的进一步封锁措施和进行远程教育。“总理欧尔班·维克托在他最近的电台采访中说,明年夏天之前不会有疫苗。这意味着政府必须制定并遵循一种不会导致社会疲劳或抵抗情绪的危机管理策略。

政府能力有限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中东欧国家政府的声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国家的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V4国家政府制定抗疫措施时一直将保护经济置于首位。捷克总理巴比什一再称,政府不会实施会对经济造成重大伤害的限制性措施。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在9月初的一次电视采访中也表示,“我们不能让病毒使国家瘫痪。我们必须制定一个计划来保护生命,同时让国家继续前进。”匈牙利一个名为“政策解决方案”(PolicySolution)的左翼智库创始人安德拉西·比罗-纳吉(AdrasBiro-Nagy)认为,经济是政府优先考虑的议程,因为经济增长让欧尔班执政了十年。年第二季度,匈牙利的经济已经下降了14%,预计全年将衰退7%左右。但他警告说,对欧尔班危机管理的真正考验是如何应对第二波疫情。他认为,一场社会危机正在匈牙利出现,因为失业救济金只能领取三个月。四月份失业的人已经三个月没有生活费了。若干人失去了社会援助,政府又无法兑现其创造就业机会的承诺。如果政府不出台新举措,我们将很快面临一场社会危机。而距离匈牙利一次大选已经不到两年了。

第二波新冠疫情使V4国家的卫生服务部门面临严重压力,由于缺乏医疗专业人员和更多资金,这些国家的卫生部门无法应对新冠疫情导致的长期紧急情况。在斯洛伐克,已经出现缺乏护士和医生的窘境。今年10月以来,已有近名医疗专业人员被隔离。在捷克,新一波新冠疫情重创了一线医务工作者。健康研究所的最新数据信息显示,在今年8月20日之前,捷克全国只有4名医生感染了新冠病毒。但在过去一个月内,这一数字已升至人。同期,被感染的护士人数也从3人增加到人,其他卫生工作者感染人数为。

在波兰,新闻媒体和政府在描述医疗设施供应情况时各说各话。波兰的许多媒体报道说,医院已经没有多余床位提供给需要入院治疗的新冠病毒患者。而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称,波兰全国共有多个床位和个呼吸器,但只有不到一半的床位被占用,所以一切正常。而医生向媒体反映说,医院已经人满为患,他们要花费数医院商讨安置病人的问题。医院有呼吸机,但操作呼吸机所需的专业医生和护士都不足。与该区域的许多国家一样,波兰长期缺乏医务人员。过去几年,医务人员组织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提高工资和工作条件,但情况并没有改善。为了防止出现类似情况匈牙利政府在10月份宣布将医生的工资提高一倍,但即使按照V4标准,匈牙利医生的工资依然不高。

由于V4国家政府应对新冠疫情的能力和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都处于“赤字”状态,未来几个月中欧国家的前景不容乐观。

高晓川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中东欧国家智库交流与合作网络理事):

从中德欧领导人会晤看中欧合作前景

中欧关系已经发展成为相互依存度很高的复合型关系,它对推动中欧各国及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9月中,中德欧领导人的会晤积极肯定中欧关系发展与合作成就,尤其是抗疫国际合作,并展望合作前景,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的措施建议。

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了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世界范围内产业链与供应链的断裂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战后前所未有的大衰退,全球范围内多边主义收缩,保护主义上升,大国关系走向跌宕复杂,尤以中美关系进一步趋恶为突出,两国地缘政治竞争性增强。在中美关系互动中的欧盟及西欧大国在继续强调在全球治理中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愈加强调和重视发挥地缘政治作用。在追求其地缘政治利益的过程中,美欧基于相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合作以跨大西洋联盟关系为基础,具有内在的接近因素,坚持多边主义的中欧在诸多全球治理议题上具有相同声音,但欧盟及西欧大国对中国在欧亚大陆、非洲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在中东欧地区影响力增强的戒备也与日俱增。在中美关系互动中的欧盟强调通过政策协调一致拓展地缘利益空间。

在美不断升级对华经贸争端和持续散布“中国安全威胁论”的同时,也开始挟防务与经贸合作之令箭拉拢欧洲国家为其占边,在欧筑起反华联合战线的战略意图凸现。虽然中欧都是坚定奉行多边主义和全球合作,并在一些重大全球治理议题上有高度共识,但欧盟对于中国体制的偏见以及对中国挑战的担忧仍未消除。在中美关系恶化的背景下,中欧间基于不同价值观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之争和基于地缘基础上的利益空间和国际影响力之争也趋强。疫情对中欧关系的影响是双重性的,一方面中欧抗疫合作加强了双方合作共赢的主要方面;另一方面,疫情中欧盟及其一些成员国呼吁重组中欧产业链和对中欧抗疫合作进行政治化解读之声也不绝于耳。

首先,后疫情时期,欧盟更加重视挖掘在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中发挥作用的空间,以期弥合欧美分歧,同时在一些涉华核心利益问题上发出杂音,在涉华经贸议题上向美国靠拢。欧盟对捷参议长访台保持沉默,而德、法外长则对中方在此问题上提出的抗议视为对欧盟成员国的威胁。其次,欧盟把减少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性上升到大国博弈的政治与战略层面。新冠疫情引发了欧洲重构产业链和实现供应链多元化的讨论,欧盟一方面相继出台更新版的原材料和行动计划,力求扩大供应商网络,减少对第三国供应的依赖,同时以汽车巨头为代表的欧盟跨国企业已开始着手产业链重构,如要求出口汽车配件的中企在欧洲投资设厂。在5G合作议题上,欧盟在今年初出台了旨在协调成员国政策的5G安全工具箱政策,在欧盟今年7月发布的《5G安全综合报告》把法意德作为典型,显然有敦促更多成员国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中企技术和设备采取更严格限制措施之意。第三,欧盟继续强调加强投资审查机制。年3月,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表示,要保护关键的欧洲企业不被外国收购或可能破坏我们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影响。她敦促成员国更好甄别外资,尤其是在卫生、医疗研发和关键基础设施等领域。9月底,欧盟决定对中国铝型材征收反倾销税。第四,对于中欧抗疫国际合作的政治化解读。在今年疫情期间,中欧协同抗疫国际合作体现了中欧共建抗疫共同体的精神,这对于中欧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在一些欧盟国家中对于中欧抗疫合作仍有不同的声音。5月,捷克外交部起草的一份内部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对欧洲国家提供抗疫物资援助的目的之一仍在于增强对欧洲国家的地缘影响力并进而影响其国家决策。9月初,欧盟轮值主席的德国发布了印太准则,强调把对华政策放在印太的战略空间考量,在继续和中国开展各领域合作的同时,文件提出要赋予双边关系更多的政治要素。

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它对推动中欧各国及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与稳定都具有战略意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提出的欧亚互连互通战略具有促进欧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一致性,两者可以相互对接,以扩大中欧利益交汇点以及在欧亚互连互通建设中的合作空间。疫情对大国关系、世界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显著,而经过疫情洗礼的中欧关系与合作中出现的新变化需要中欧双方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与协商,以共同应对后疫情时期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和经济复苏的新挑战。疫情期间,中欧以及中德领导人通过高层对话与协商达成进一步深化合作的共识对于推动开放合作型的全球多边主义意义重大。

深化务实合作是中欧关系发展行稳致远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深化合作才能真正造福中欧各国民众,疫情期间中欧班列强劲增长给中欧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中欧经贸合作密不可分,中欧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对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后疫情时期,中欧产业结构重组与升级将进一步打开双方的合作空间,尤其是欧洲国家加大对卫生医药、高技术、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战略性投资将为双方企业合作提供新的历史机遇。

丁工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进程中,推动中欧关系迈上更高水平

9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德国和欧盟领导人通过视频方式共同举行会晤,双方就中欧关系和全球治理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为下阶段中欧关系发展方向进行了广泛的沟通和协调。稍早前,8月25日至9月1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先后对意大利、荷兰、挪威、法国和德国五个欧洲国家进行正式访问。随后9月2日至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又对西班牙和希腊进行了访问。中国外交高层此次访问行程,不仅是中国外长在疫情缓和后的首次出访,也是杨洁篪主任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背景下首次访问欧洲。尤其是,中国外交高层接连出访欧洲,前后还在欧洲七国形成无缝衔接,这在中国外交史上也比较少见。近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进程中,在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率先开启对欧“接力式”外交,引起国际社会普遍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luehuoban.com/zhzg/75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