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pf/a_4580350.html
中欧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研究欧洲变化、借鉴欧洲经验、分析中欧关系,是中国学者的责任。欧洲研究学科体系建设应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使用专业学科工具的能力。这不仅是我国欧洲研究学术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欧洲研究学科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
欧洲研究的三个时期
70多年来,中国欧洲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基础和重大科研项目不断取得进展。在学科体系方面,欧洲政治、经济、社会政策、欧盟法、欧洲国际关系、欧洲一体化及历史等领域的研究已基本实现学科化。从事欧洲研究的中国学者,他们的学术背景丰富多元,可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工作,深入剖析欧洲自身发展及对外关系的内在逻辑,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和决策影响力。
作为我国国际问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欧洲研究与共和国同步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从年到年,即新中国欧洲研究的奠基时期。在冷战背景下,中国与欧洲国家的关系比较疏远,中国学者的欧洲研究主要是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对各国政治、经济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是从年改革开放到年加入WTO,即新中国欧洲研究快速发展时期。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西欧研究所(后更名为欧洲研究所),随后创办《西欧研究》杂志,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性欧洲研究机构。《西欧研究》此后曾更名为《欧洲》,现名为《欧洲研究》,刊发的很多论文代表了该领域最高水平,起到了引导学术发展的作用。这个时期,中国学者开始对欧洲国家和欧洲共同体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涌现出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三是从年至今,可视为新中国欧洲研究的繁荣时期。在“中国—欧盟欧洲研究中心项目”(ESCP,—)的支持下,中国20家高校建立欧盟研究中心,从事与欧洲研究相关工作的学者及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视角和方法日益多样化,基本覆盖了欧洲研究的主要领域。
在中国欧洲研究发展过程中,中国学者在研究方法、学术话语和学科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例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陈乐民强调应从历史、文明的视角研究欧洲,倡导建立中国的“欧洲学”,对欧洲研究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国际问题研究起到很大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裘元伦主张对欧洲国家的经济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寻找可资借鉴的经验,这种取向对中国欧洲研究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二战结束后,欧洲一体化成为国外欧洲学界最具前沿性的研究领域。在中国欧洲研究学术体系建设过程中,引入国外学术界欧洲一体化研究有代表性的权威成果是必不可少的。年,在国内翻译出版的“欧洲一体化译丛”包括五部国外学术著作,分别对欧盟治理、经济一体化、欧洲宪政、欧盟外交和一体化史进行了系统介绍,引入了欧洲一体化研究的新方法和新理念。此后,中国学者又与欧洲学者合作,出版了“欧洲模式”系列丛书,集中了中外学者的智慧,就欧盟治理模式、欧洲经济社会模式与改革、欧盟法律创新以及欧洲认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领了中国欧洲研究前沿。
六大领域全面开花
总体来看,我国欧洲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形成六大领域全面开花总体局面。
一是欧洲经济研究。中国欧洲经济研究的重点议题涉及欧洲国别经济研究、欧洲经济模式研究、欧洲债务危机研究、欧盟与世界经济研究、欧洲经济一体化及不同政策领域和机制研究,为解决中国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难题提供了参考。从研究视角看,从早期以介绍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展和相关理论出发,发展为从宏观上评价与把握、从理论上探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发展前景,这表明相关研究正向一个新高度迈进。从研究方法看,从文献梳理发展为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工具开展经济一体化研究。在某些具体研究领域,还采用计量模型等工具进行研究和分析。这一研究领域总体上呈现出两大变化:研究目的从批判到借鉴,从国情介绍为主到理论研究为主;研究对象从国别研究到经济一体化研究。
二是欧洲政治研究。在这一研究领域,初期主要以介绍、汇编相关资料为主。年,中国与欧共体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年,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中国的欧洲政治研究注入了新动力。伴随这一进程,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涵盖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开始实现突破。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随着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以及年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欧洲独特的政治体制吸引了中国学者的广泛注意。关于欧洲政治治理方式的研究超过了传统的国别政治研究成为“显学”。在研究方法上,从初期的一般性追踪、引介和评价,发展到以多种一体化理论为依托的全面深入研究。年后,欧盟陷入各种“危机”,包括欧洲“去一体化”、政治思潮、政党政治等议题成为“危机研究”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