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育儿战略忽悠总局一位群友发了个灵魂拷问。
她女儿现在三年级,回答她的是一位女儿在读五年级的妈妈。说得很好,群里好些妈妈都点赞了。
从我的角度,再做一些补充。
首先,提问的妈妈有个当前大多数家长都有的通病,就是语焉不详。她只从个人角度做了一个大致的描述,没有细节。其实这种问题,是不好答的,很可能热情回答的小伙伴,答非所问。
她不在家,这里可以有好几种情况:一、经常短期出差,不超过2个星期;二、连续在外超过1个月;三、平时都在家,突然有事出远门,等等。
她在家的时候,参与监护孩子的程度如何?其它人监护的程度,又如何?不在家期间,由谁来负责监护?
这些细节,都能帮助别人构筑对她的印象。遗憾的是,能这样思考的家长非常少,基本上都是笼统的概括。
成绩一路下滑,依然是比较笼统的说法。一路指的是多长区间,一个月?两个月?还是每周测验的成绩?
下滑的幅度为何?从分到95分、90分?还是从90分到70分、60分、50分?这两种下滑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同期同学的成绩如何?排名如何?老师出题的难度有何变化?老师的反馈如何?
一路下滑这个论断,是如何得出来的。没有相关细节的佐证,根本无法得到完整的事实。就像我高三模拟考,数学考了80多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考不及格的,那些数学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考了+。连续几次数学考,我的成绩都不拔尖,和我高二考了全市数学统考第1名的水平很不匹配。
班主任慌了,怀疑我沉迷游戏,无心学习,就直接问。我也直接答,有些题出得太刁了,我不会;有些题是太大意了,计算错误,甚至还有填错答案的,正常发挥我能考没问题。高考数学我还是考了分,试卷比较难,依然排在全省前1%。所以,我不是成绩下滑,就是碰到不趁手的试题了。
俗话说,烂船也有三斤钉。有实力的人,基本会保持一个平稳的水准,起伏波动幅度很小,状态下滑是不太可能的。
考试考不好,一般就是不会。就像我之前考教师资格证,一下子报了三科,都没复习,结果三科全挂。这就是实力的问题,当然我应试基本能力还是在的,就是得专门去做适配,复习考试内容,整点答题技巧必不可少。
所以,不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根本整不了。对不了症,就下不了药。
就像你去看医生,就说了个头晕、肚子痛,医生能随便给你开药吗?任何一个医生,都不可能乱下药。特别网络问诊,医生还要反复确认一些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因为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情况,家长、老师或其它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一般家长思虑不会这么周全,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整体观念。问的问题,都是答不了的。就算答了,不是答非所问,就是不尽人意。因为这样的家长通常想要的是一个药到病除的秘方,但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决问题之方,一直都在当事人身上,只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我接触的许多家长,给我的感觉都是散乱,每天遇到了各种教育问题,却不会分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只是停留在表面做文章,修修补补而已。长期如此,问题越来越多,严重程度也越来越厉害,最后实在招架不住了。
如果要逆转这种困境,家长就必须大幅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提高挖掘细节的能力。无论是自己解决问题,还是向他人求教,有系统的、框架性的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
简单一点的方式,可以用5W1H,即何时何地何人以何种方式发生了什么,还有为什么?搞清楚这六个问题,基本上任务就完成了一大半。只要习惯这种自我拷问的做法,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有质的飞跃。
这种进步,带来的是方方面面的改善。
就拿最开始的那个问题为例,想让人可以回答的话,就要这么问:
我最近出差,有一个月不在家,平时都是我管孩子的学习,我一走她就放飞自我了;
成绩原来都是中上,基本每科都在90-95分之间;
最近某科连续三次考试/随堂测验,分数一次比一次低,最后一次只有70分了;
问过老师和同学家长了,其它人的成绩比较稳定,没有异常;
我猜测问题可能是我不在家期间,家人管得不严,放松了;
我以后还要经常出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通过清晰的描述,大家有了可以下嘴的地方,而不用浪费时间去猜测其意图;或者不猜测,直接按另一种思路去回答,却是牛头不对马嘴,没有意义。
当然,如果能这么自我拷问的家长,其实也不用向人求教,自己就可以通过这个过程,找到问题的答案。
我这么多年来,都有一套类似的思考问题的框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再陌生的、再复杂的问题,都有一个流程,一步步地进行拆解,直到将它们分为困难的部分、不那么困难的部分、简单的部分三大类。
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就先从简单的部分着手。搞定以后,可能另外两部分的问题难度也会随之下降,变得容易解决。当然有些问题,现在不能马上被解决,那就准备一个长期的执行计划,或者等待契机降临,或者实在无法解决就果断放弃了。
无论我最终能否解决问题,这样的实践过程就是在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我始终用的是同一个框架,任何新的问题都是对它的完善和练习而已。
家长,应该尽力去建立自己的框架,这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再回到成绩下滑的问题来,只考虑学习本身的因素,如何解决呢?
上面分析了,这是硬实力的原因,平时学习的基础不扎实,可能是学得太快了,或者巩固的方式不对。这是当前许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一方面是不全然信任老师(当然有些老师不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则是焦虑跟风、贪多求快。
这种情况下,家长可能忽视了学习内在的规律,采用一厢情愿甚至高压的手段,迫使孩子超量学习。平时孩子在家长管束之下,不愿意也得做,其实根本不像家长以为的那么“热爱学习”;家长一走,此时不原形必露更待何时,不正是放飞自我的最佳时机吗?
学习问题的出现,背后的始作俑者是家长居多。其实是不懂学习规律的,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规律也没有清醒的认识,但还是要霸王硬上弓,出问题迟早的事。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我一向建议家长们不要过多参与孩子的具体学习,因为不专业,经常会帮倒忙。最好的做法,还是让孩子自己来,负起全部的责任来。家长就在旁边看着就好了,需要的时候才出手,出手的频率也是越低越好。
有些家长特别担心,没有自己的“帮忙”,孩子的成绩会完全不行,跟不上,会输给其它的孩子。
这就是一个价值观和认知的问题了。就像我在路上看到很多家长用车推着五六岁的孩子走,家长们的想法必然是这样方便快捷轻松,孩子也不那么累。但从长远来看,孩子们会因为家长的“好心”,而毁掉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
学习的道理一样,没有家长就不能好好学习的孩子,或迟或早都会成为不会学习的孩子。因为一开始家长就不信任孩子的潜力,不被信任就不能放手让孩子去锻炼,得不到充分的锻炼,能力就有所欠缺。
等到家长提供的拐杖或者推车派不上用场的时候,需要孩子自己一个人面对学习的时候,能力不足的后果就显现出来了。一般是在小学高年级,或者初中阶段,成绩就会开始一路滑落。甚至更早,三年级就有所谓的“分水岭”之说了。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家长如果不想看到这种情况,一开始就要舍得,就要相信。但并不是说家长就不能参与孩子的学习,而是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就是个跑龙套的,不能当主角!
孩子越小,潜力越大。
推荐一本书,看起来吧。
#喜欢林较瘦,请三连:点赞/在看/转发#
不胖的林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