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向而行,必有大成北京日报客户端

年12月30日,中欧领导人通过视频会晤共同宣布: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这是在不平凡的年和充满希望的年交替之际,给中欧人民和国际社会送上的一份利好厚礼。

中欧投资协定谈判自年起谈了7年,围绕监管机制、市场准入、知识产权等涉及投资环境的焦点问题谈了35轮,虽非一帆风顺,但一直保持前行。这个协定给中欧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光明的前景,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树立了榜样,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给国际社会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第一,它表明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各异,观点理念分歧等,不应也不会成为国家间合作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更不应构成彼此敌视对抗的理由。几十年来,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中欧关系连续登上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虽有起伏,但始终沿着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务实合作的正确道路前进,中欧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就。回顾历程,中欧关系有今日之辉煌,最根本的原因是双方具有顺应时代潮流、着眼长远的战略远见,和超越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魄力,把务实合作作为推动中欧关系的首要动力。从毛泽东主席和戴高乐将军决策中法建交开始,这种远见和魄力推动着中欧关系破浪前行,半个多世纪以来历久弥坚。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大疫情的变革动荡期的形势下,尤其需要以这样的远见和魄力治国理政,引领世界,构建公平正义、包容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二,只要相向而行,就一定能够互利共赢,这是国与国之间持久合作的根本保障。中欧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两大经济体,又分别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联盟,双方发展水平不同,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和不同的优势不足,只有本着平等相待、兼顾彼此、互利共赢的原则,从不同的起点出发,向着“共赢”的目标相向而行,才能使双方都能达到受益最大化的目标,这样的合作才能稳定持久。在攀登三个台阶的过程中,在投资协定谈判的岁月里,凡是双方共识增加,合作愿望加强的时候,“相向”之力就强劲,前进的步伐就快;反之,凡杂念滋生,或外界干扰加剧,就会缓慢反复,甚至渐行渐远。年以来,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外贸总额中的占比达到16.4%,占中国出口总额的1/5。年头7个月,在疫情肆虐,世界经济贸易低迷的形势下,中欧贸易不降反升,同比增长2.6%,中国首次跃升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彼此间对一些多边和双边政治问题乃至疫情判断问题上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双方经贸合作持续发展,给双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去年,中欧在“战疫”问题上总体是同舟共济的,双方还签署了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决定建立绿色、数字两个高层次对话机制以推进双方在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战略的对接。这充分证明中欧之间的合作远大于竞争,共识远大于分歧。

第三,中欧合作只要排除外来干扰,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欧关系不可能完全不受国际关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的影响,美欧同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欧洲对国际事务的判断和行动自由。中欧都是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国家主体,在涉及国家主权和根本利益的问题上不应被他人所左右。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美国在处理同欧洲的关系问题上已经“不像是盟友了”。某些美国政客挑拨离间欧中关系,完全是出于不可告人的目的,比如排挤华为、阻挠对华技术出口等。中欧合作要不断增强互信和管控分歧,其中重要一环是排除外来干扰,坚持独立判断,自主决策。(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王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luehuoban.com/zhhz/113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