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示:哈喽,各位小伙伴,今天推送里的第2条,是一条广告~时间不紧张的伙伴们可以点开看~ps:点开看看就行哦,请勿购买其中的任何东西~小齐说
常识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一起积累,橙色部分为小齐自己做题时的一些小想法,不一定客观准确,看看就好~
本期题目
辽宁
为了纪念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年3月8日,国务院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
A.“逐梦航天合作共赢”B.“共筑航天新时代”C.“航天创造美好生活”D.“中国梦航天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航天日主题。
A项:年4月24日,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以“逐梦航天,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湖南长沙举行,首次重磅发布了中国空间站的最新研制进展。
B项:年航天日的主题是“共筑航天新时代”,主场活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幕,旨在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
C项:年“中国航天日”以“航天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主场活动在西北工业大学正式开幕,旨在聚焦航天应用,展示航天技术造福民生、惠及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普及航天知识,培植创新文化,激发探索热情,推动航天事业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D项: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国防科工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筹划部署“开放日”“科普周”等系列宣传和科普活动。
本题选择A选项。
中国航天日
中国航天日,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而计划设立的一个纪念日。首个航天日,习主席要求科学家帮助实现中国成为全球天空巨头的梦想。设立“中国航天日”,就是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节日由来
年4月24日,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我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庆祝活动
年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首个中国航天日以“中国梦,航天梦”为主题,国防科工局已会同有关部门筹划部署“开放日”“科普周”等系列宣传和科普活动。设立“中国航天日”,旨在宣传中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一贯宗旨,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
年4月2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重要指示一周年之际,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幕。此次活动主题是“航天创造美好生活”,旨在聚焦航天应用,展示航天技术造福民生、惠及百姓、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实践,普及航天知识,培植创新文化,激发探索热情,推动航天事业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年4月24日,年“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幕,此次“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是“共筑航天新时代”。
年4月24日,第四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湖南省长沙市开幕。此次活动主题是“逐梦航天,合作共赢”,旨在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工作者努力奔跑,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和奋斗者,加快推动中国航天发展,并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和平利用太空、增进人类福祉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年4月24日,第五个“中国航天日”活动主题是“弘扬航天精神拥抱星辰大海”。年4月24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中国工程院院士、“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之一、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作为中国航天三大里程碑事件的杰出代表今年被国家航天局聘为“中国航天公益形象大使”。
年4月19日,第六个“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活动主题是“扬帆起航逐梦九天“。旨在号召社会各界在新时代再启新征程,追逐梦想,勇于探索,争做新时代的追梦人,加快推动航天事业发展,为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开幕式上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宣布,中国首辆火星车被命名为“祝融号”。祝融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火驱散黑暗,火带来温暖。火的应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火也将照亮鸿蒙,引领人类探索,昭示人类追逐永远的光明。
中国航天史
年10月8日,钱学森受命组建的中国第一个火箭与导弹研究机构成立。年也被认为是中国导弹梦、航天梦的元年。
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在酒泉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中国成为当时第五个可以发射卫星的国家。
年,中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第一次实现人造卫星“收放自如”。
年,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科学实验卫星,成为第四个独立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
年11月20日凌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于次日凌晨成功返回。自此,中国成为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载人空间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为探月工程一期——“绕月探测”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年9月27日,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完成出舱活动后顺利返回神舟七号飞船轨道舱,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执行出舱活动任务,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年,“嫦娥二号”获得更高精度的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物质成分、月壤特性、地月与近月空间环境,刷新中国航天新高度。
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11月3日,天宫一号和神州八号顺利完成首次对接。
年,“神州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载人“太空之吻”。
年,“嫦娥三号”成为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年,经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
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在西昌发射成功。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玉兔二号开始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这是人类飞行器首次登陆月球背面。
年,新一代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首次完成海上发射,填补了中国运载火箭海上发射的空白,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海射技术的国家。
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发射升空,迈出了中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正式开启了中国人自主探测火星之旅。11月,“长征五号”成功将“嫦娥五号”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2月17日1时59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年航天大事记
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从小步快跑式的补课式追赶,进入为期10年以上的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科学实验应用与发展阶段。
天问一号成功实施火星捕获
2月10日19时52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火星捕获,成为我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了“绕、着、巡”第一步“绕”的目标,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环绕火星获得圆满成功。
天问一号高清火星影像发布
3月4日,国家航天局发布3幅由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包括2幅全色图像和1幅彩色图像。
中国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
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上,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经全球征名、专家评审、网络投票等层层遴选,最终“祝融号”脱颖而出。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
4月29日11时23分,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将我国迄今为止最重的航天器——长16.6米,直径4.2米,重达22.5吨的“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次送核心舱“天和”上天的火箭,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胖五”,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5吨级,满足了“天和”的运载要求。
“天和”核心舱是中国空间站的关键舱段,就好比是树干,其他的舱段都会连接在它的接口上,像树枝一样不断向外延伸。
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包括“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Ⅰ和梦天实验舱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可在轨运营10年以上。
相比于既往15立方米的活动空间,“天和”舱内空间提升到了立方米,相当于从“宿舍间”,搬进了“大平层”!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
5月15日,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当天成功着陆于火星预选着陆区,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属于中国的印迹!
天舟二号成功发射
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并取得圆满成功。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于5月30日5时01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精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8小时。
神舟十二号出征
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既是时隔5年,中国航天员再度进入太空,更是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6月17日18时48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并在舱内驻留3个月的时间。中国人首次进入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站,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神舟十二号乘组成功返航
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到此,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3名航天员平安抵达北京后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天舟三号成功发射
9月20日15时10分,搭载天舟三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为天和核心舱送上补给,又一波“太空快递”出发了。
七个小时后,天舟三号货运飞船成功对接上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整个过程历时约6.5小时。
此次天舟三号的发射,除了提前做好下一次航天员们进驻空间站的准备工作,还将为中国空间站“续命”:补充燃料,从而大大延长了空间站的使用寿命,对于中国航天探索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神舟十三号出征
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航天员翟志刚开启天和核心舱舱门后,9时58分,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也迎来了第二个飞行乘组和首位女航天员。
这是我国空间站阶段的第2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们将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开始了我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飞行,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了。
随着空间站任务的到来,航天员飞天的机会将会越来越多。
接下来,神舟14号、神舟15号也将陆续上天,神舟12号到神舟15号将担负在中国空间站的建设阶段的调试任务,任务非常艰巨。
另外还包括“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2次空间站舱段发射,3次天舟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紧密关联、环环相扣。
最终年将形成由三个主要舱室(核心舱、2个科学实验舱)构成的中国空间站,可以让每批3名航天员驻留半年,并完成众多科学实验工作。
图片、文字整理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