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光大证券)1、汽车行业由1.0进入3.0时代1.1、中国汽车行业经历了两轮朱格拉周期中国加入WTO至今,经历过两轮完整的朱格拉周期,汽车主要产品形态的变化由1.0时期的轿车过度到2.0时代的SUV。预计-为第二产能周期内第三库存周期,本轮库存周期结束后,中国将进入汽车行业成熟期,行业长期潜在复合增速中枢将回落至1%-2%。1.2、年电动智能网联技术带动汽车进入3.0时代类似年SUV渗透率至10%左右后驱动汽车行业第二产能周期开启,预计行业再次进入去库阶段,届时电动车渗透率至10%左右,以电动车为载体的智能网联技术有望成为行业下一轮朱格拉周期的重要抓手,并开启行业第三产能周期,汽车行业全面进入以智能电动车为主流产品形态的3.0时代。1.3、竞争格局变迁:高端化持续+集中度分散到集中汽车2.0阶段可以看到行业竞争格局有两个特点:1)高端化持续升级,10万元以下价格带乘用车份额持续下行;2)行业产能周期开启,新进入者增多,行业集中度分散,产能周期末期集中度再次上行,完成行业洗牌,行业集中度经历了先分散再集中的过程。预计汽车3.0时代上述趋势将延续。2、新势力PK传统车企2.1、现阶段价格竞争不显著从价格区间来看,广汽、长城、长安和吉利的年电动车加权价格分别为14.89万元、7.24万元、11.49万元和13.83万元。而小鹏、理想、蔚来和特斯拉的加权价格基本都在20万以上,其中理想和蔚来的加权价格甚至超过30万。从价格体系可以看出,传统车企电动车加权平均价格区间普遍在10-15万元之间,而新势力的定价远高于“老势力”,两者在价格区间并不具有明显竞争关系。从车型来看,以小鹏、理想、蔚来和特斯来为代表的新势力,其电动车车型数量普遍偏低,而传统车企电动车车型普遍较高。但是从单车销量来看,新势力显著占优,这和新势力车型较为单一有很大关系,同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新势力每款车型推出的市场压力较大,试错成本极高。2.2、新势力车企研发占比高,渠道数量偏弱与传统车企相比,新势力相对更为灵活,执行力较强。但相较于传统车企而言,后发劣势导致其技术储备和资金储备不足以及供应链控制能力较弱。此外,从营销渠道来看,传统车企在门店数量占有绝对优势,造车新势力在市场推广和渠道运营方面承受巨大的压力。从研发投入数值来看,国内造车新势力与传统车企差距并不大,且都远小于特斯拉。但是从年的研发投入费用率来看,广汽集团(1.55%)、长城汽车(2.97%)、长安汽车(4.49%,A)、吉利汽车(3.13%,A),普遍远低于造车新势力理想汽车(11.85%)、蔚来(15.30%)、小鹏汽车(29.53%)、特斯拉(5.47%)。而造车新势力在渠道运营和研发投入方面的压力,不可避免导致了企业盈利能力欠佳。2.3、拥抱变革,传统车企布局高端化子品牌截至年,0-5万元和20-30万元两个价格区间内电动车已开始加速普及。传统车企电动车加权平均价处于10-15万元,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令其加速布局高端化品牌建设。同时,根据《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年PA(部分自动驾驶)、CA(有条件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过50%,HA(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超过70%,HA级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0%,并在高速公路广泛应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规模化应用。电动化加速普及伴随着智能化提速。传统车企电动车加权平均价处于10-15万元,消费升级的趋势下令其加速布局高端电动智能品牌,融资提速。3、华为Inside—中国汽车Tier1崛起赋能产业升级转型3.1、华为与北汽合作历史华为针对不同车企的汽车智能化服务提供了三种应用服务场景:(1)全栈解决方案商:主要是针对软件方面明显劣势的传统整车厂,并为其提供完整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2)平台供应商:提供计算平台、操作系统和算法,主要针对拥有不完全软件算法的整车厂,通过工业计算平台、操作系统,从而方便整车厂与其他软件供应商进行应用软件的开发;(3)零部件供应商:为整车厂提供激光雷达、AR-HUD等智能化零部件。年5月,华为与一汽、长安、东风、上汽、广汽、北汽、比亚迪、长城、吉瑞、江淮、宇通、塞力斯、依维柯、T3出行等18家车企建立“5G汽车生态圈”,其中北汽蓝谷采用华为的全栈解决方案,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北汽蓝谷极狐阿尔法S已经在年4月正。3.2、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五个领域并行齐驱,争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TIER1供应商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定位:做智能网联汽车的增量部件供应商。汽车智能化带来的增量需求,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的软硬件等方面。在此定位的基础上,华为将其智能汽车战略方向分为五大板块,包括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座舱、智能车云和智能电动。式上市。从业务层面来看,当前时点整车厂与华为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智能网联与智能车云,智能驾驶业务主要是与长安和江淮进行了深度的合作。通过对华为五大业务板块与整车厂合作情况来看,智能驾驶方面有较大进展的主要是长安和江淮;智能网联方面主要依靠华为的5G技术优势,吸引了包括比亚迪、长安、上汽、东风等整车厂与华为进行5G技术方面的合作;智能座舱方面主要的合作对象为比亚迪和长安;智能车云方面,已经使用华为云平台的整车厂包括长安、江淮和一汽;智能电动方面,华为电驱已经在上汽大通上展开应用。智能驾驶:软硬件结合,MDC智能驾驶平台推进+ADS高算力+激光雷达场景化应用并行齐驱。在未来,每一辆汽车都将是一个装在车轮上的移动数据中心(MobileDataCenter,MDC)。针对自动驾驶对计算平台的需求,华为推出MDC解决方案。它集成了华为自研的HostCPU芯片、AI芯片、ISP芯片与SSD控制芯片,并通过底层的软硬件一体化调优,在时间同步、传感器数据精确处理、多节点实时通信、最小化底噪、低功耗管理、快速安全启动等方面领先。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包括MDC、MDC、MDC以及MDC。其中MDC算力达TOPS,适配L4级别的自动驾驶,未来有希望冲击L5级别;MDC的算力为TOPS,适配L3/4级别的自动驾驶;MDC算力为64TOPS,适配L3等级的自动驾驶;MDC算力为48TOPS,适配L2等级的自动驾驶,这一方案主要是为了补充低端市场的产品空白,预计年二季度量产。华为最新发布的MDC,其算力达到+TOPS。华为L4级全栈智能驾驶解决方案(ADS)实现了全场景覆盖,通过自主研发的高算力自动驾驶SoC芯片,可以实现多路传感数据高性能处理和决策。华为从年开始涉足研发激光雷达,主要面向前装量产的中长距激光雷达。华为年7月公布了一项名为“多线程微振镜激光测量模组和激光雷达”专利,此技术拥有MEMS微振镜扫描器和机械式激光雷达两者的特性,能够同时兼顾成本与功率两个重要要素。华为表示,其激光雷达未来的成本有望降低至美元。年12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微表示,华为已经建立了第一条车规级激光雷达的Pilot产线,目标年产量是10万套。而本周北汽蓝谷发布的新车ARCFOX极狐阿尔法S已经搭载了华为激光雷达。此次发布的高分辨4D成像雷达,保持距离和速度高精测量,大幅提高垂直和水平测量能力,形成4D点云。分辨能力是传统雷达的4倍,较业界成像雷达提升20%。可以做到1)全视场大FOV无模糊设计;2)4D点云新能力;3)告诉巡航超远感知吗,远距跟踪与并行车分辨,保证行车舒适;4)高速巡航避障,静止物高置信度检测;5)大视野、高精度、高动态,多目标复杂场景可用,满足城区巡航要求;6)多径处理,前前车探测,非视距感知,提前预判与机动;7)边界检测、垂直分辨,环境刻画能力全面升级,10X高密点云,图像级轮廓勾勒;8)多雷达点云°融合,周视无盲区连续跟踪,近距cut-in。智能车云:四大云服务方案助推汽车智能化发展。为了解决汽车智能化中自动驾驶、高精确地图、电池安全和V2X等难点,从而进一步推动汽车智能化发展。华为推出了四大云服务方案:自动驾驶云服务、高精确地图云服务、V2X云服务和车联网云服务。自动驾驶云服务通过提供数据服务、训练服务、仿真服务,贯穿自动驾驶开发、测试及商用优化的全生命周期,形成了以数据为驱动的自动驾驶闭环方案通。从而高质量的还原汽车自动驾驶场景,帮助车企满足里程测试要求,实现自动驾驶中算法的快速更新迭代。高精度地图云服务提供了存储与应用合规、自动驾驶应用支撑、高精地图分发、动态地图数据分发和高精地图数据安全5大服务能力,服务于车联网位置应用、智能网联产业园区、自动驾驶仿真/运营和自动驾驶服务等四大场景。通过开放合作接入多图商伙伴数据,形成优势互补,为用户提供覆盖更广、更新更快的地图数据。V2X云服务通过全新发布的云控平台为丰富的V2X业务场景赋能,结合AI和大数据能力,解决数据共享难,数据价值挖掘不深以及行业间协同困难等问题,为智能网联和智慧交通构建云端大脑。车联网云服务:货币化车辆数据资产,创新用户服务模式。通过亿级连接、百万级并发接入,华为车联网云服务,帮助车企构建人与车的联接。实现三电、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数字化部件的状态数据和故障数据的采集和存储,形成统一的智能车辆数据资源池,再基于云端强大的AI和大数据能力,深挖数据价值,实现数据资产货币化。车企和生态合作伙伴可以为用户提供非常丰富的服务和应用,开发和创建更多新的业务场景和商业模式。进而帮助车企在用户服务端实现数字化转型,延伸用户触点,创新商业模式,提升盈利能力。三电云服务融合电池机理和数据模型,通过对车辆状态可视化监控、电池故障提前预计、热失控防控以及电池使用健康状态评估等方式来实现电池安全监控和电池使用寿命的管理的目的。华为TMS采用“1体化设计”,部件集成和控制集成“2个集成”,实现能效提升%、标定销量提升60%、体验提升的“3大提升”,最终打造智能化、集成化热管理系统。“华为八爪鱼”与高精地图结合,实现真实场景数字孪生,可以做到场景还原度高于95%、快速模拟海量副车、分钟级场景挖掘和将以往的片段场景更迭至连续场景。其具有业界领先的自动标注能力,可以实现云和MDC协同的难例场景智能筛选,具有一站式自动驾驶DevOps能力。智能网联:V2X模组、TBOX、车载网关,全方位布局。从硬件端来看,华为提供车内通信的车载模组、T-Box、以太网关等部件,年1月,华为发布5G芯片Balong。这是全球首个支持V2X的多模芯片。从软件端来看,华为OceanConnect车联网云平台,打造云智能联网解决方案,可支持千万级车辆同时在线。智能电动:HICharger+DriveONE,加速汽车电动化发展。华为于年4月推出第三代直流快充模块HICharger,作为充电桩的核心部件。其具有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安全性、低噪音等特点。通过集成MCU微控制单元、电机、减速器、DC/DC直流变换器、OBC车载充电机、PDU电源分配单元、BCU电池控制单元七大部件,华为推出了7合1的电驱动系统DriveONE,从而进一步实现机械部件和功率部件的深度耦合。智能座舱:三大平台共同推进,实现生态战略拓展。华为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包含三大平台:Harmony车机OS软件平台、Harmony车域生态平台以及智能硬件平台。Harmony车机OS定义了HMS-A(HMSforAuto,包括:语音、音效、视觉、AI等7大核心能力)、12个车机子系统和多个HOS-CAPI,以构建真正面向“车”场景的OS软件平台,支撑OEM、合作伙伴、第三方应用快速开发、持续升级。华为基于“1+8+N”在车域进行扩展,保证车机与手机、平板的生态共享、畅通话和无缝流转。同时,华为与生态伙伴共同面向车载场景进行深度的体验优化和功能开发,让应用软件在出行场景“更好用、更易用”。为了减少南向硬件生态非必要的定制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华为积极与座舱硬件生态伙伴合作研究、协同开发,共同提升产业的平台化水平。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