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烧了近40亿,喜马拉雅招股书里怎么说

动点科技

作者

郑惠敏

近日,国内在线音频头部公司喜马拉雅正式提交了赴美上市申请,股票代码为“XIMA”,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银和中金公司担任联席主承销商。

据知情人士透露,此次IPO喜马拉雅的估值有望超过50亿美元,是“中国音频第一股”荔枝上市之初市值的10倍,与最新一轮融资完成后的亿元估值相比也有明显增长。

三年亏损近21亿、用户付费率偏低、用户增长依赖营销……在招股书中,喜马拉雅回应了外界的种种质疑与猜测。

包罗万象的全场景内容生态

据悉,喜马拉雅是国内领先的音频分享平台,移动端于年3月上线。喜马拉雅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年9月,平台激活用户已突破6亿。目前,喜马拉雅在整个互联网音频行业的占有率达70%左右。

根据招股书,喜马拉雅的在线音频服务已经涵盖了用户从-1岁到岁不同年龄阶段所需要的丰富内容,实现了在清晨、早晚通勤、午后和睡前等多个时间段需求下的多元化内容供给。

喜马拉雅构建了丰富的内容生态,涵盖有声小说、相声小品、儿童睡前读物等多种品类,分为26个大类,数百个小类,共计2.8亿条音频内容。截至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平台音频内容总时长超过了20亿分钟,可供一个人不重复收听超过年。

近日,喜马拉雅发布的年听书报告显示,年,喜马拉雅平台有声阅读内容同比增长63.56%,用户同比增长22.23%。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用户人均听书7.4本,同比增长32.14%。

从少而精的专业内容到基数最大的播客、配音、朗读等用户生产内容,喜马拉雅通过PGC、PUGC、UGC三种模式搭建了稳定的金字塔结构供给模型。

网络音频领域的版权竞争激烈程度绝不逊于在线音乐和短视频平台,海量的音频内容也是喜马拉雅用真金白银购得。目前,喜马拉雅已与超过家出版社及包括阅文集团在内的90多家网文平台达成长期合作,获得了大量音频改编市场的优质资源。

目前,喜马拉雅拥有超过70%的有声版权,年,喜马拉雅向超过16.1万内容创作者和IP合作伙伴分享了接近13亿元的收入分成,同比增长43.9%。

IP是内容平台立身之本,喜马拉雅深知版权费绝对不能省。反观长音频赛道的后来者阅文集团却因著作权方面的霸权合同遭到联合抵制,致使平台网文作者发起“55断更节”,极有可能将发生在网文领域的文字版权纠纷辐射到以文本为基础的音频行业。

教育、广告收入激增

招股书显示,喜马拉雅年全年营收达40.05亿元,同比增长51.3%。其中,来自教育、广告、付费订阅的收入均有显著增长,直播收入也有小幅增长。

具体来看,喜马拉雅年付费订阅收入为17.53亿元,同比增长了41.3%;广告收入为10.72亿元,同比增长了73.9%;直播收入为7.亿元,同比增长了16.1%;教育服务收入为2.亿元,同比飙升了.4%。

教育服务收入的大幅增长,来源于0-12岁儿童基础学习项目付费入学率的增加,使得在喜马拉雅平台上购买课程和服务的付费用户数量在年快速增长。

据了解,喜马拉雅自年起就入局了知识付费,目前在知识付费领域的市场份额达24.2%,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另外,平均月活数据与总收听时长的增加,也增强了喜马拉雅对广告商的吸引力。

招股书显示截至年第一季度,喜马拉雅全场景月活跃用户已达到2.50亿,其中包括移动端月活1.04亿和IoT及其他开放平台用户1.46亿。这意味着,喜马拉雅来自第三方的流量已经超过了移动端的用户量,正是在第三方流量的加持下,喜马拉雅的月活数据才得以翻倍。

目前,喜马拉雅在智能硬件方面暂未取得较大突破,借助其已有的第三方流量优势,第三方付费生意便成了潜在的发力点。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其原理极其类似于传播学中的“受众商品论”和“二次售卖”模式。

具体到喜马拉雅一类的网络音频平台,可以理解为,平台将音频节目免费或付费提供给听众,产生活跃用户数据等流量指标,将其卖给广告商,由此类第三方来为听众获取的节目买单。

此外,喜马拉雅在年引入了程序性广告,以提高精准定位和广告效果,这也为其在年的广告收入带来了显著增长。

营销占比下降,付费比率上升

严重的营销依赖与偏低的付费率是外界对喜马拉雅最普遍的诟病。

一方面,连年增长的营销费用让喜马拉雅难以摆脱疯狂烧钱换用户增长的指控。年~年,喜马拉雅花在获客、促销、推广上的总费用分别是9.4亿元、11.96亿元、16.84亿元。

不过好在家底殷实:账面上趴着近5亿现金,还买了16亿元的理财产品,喜马拉雅的战略性亏损仍可持续,也算是省去了舆论对其烧不起钱的担忧。另一点令人欣慰的是,过去三年来,营销费用在喜马拉雅总营收中的占比已从64%下降到42%。

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年10月,喜马拉雅的付费会员数超万。若以6亿的注册用户计算,平台斥巨资得来的付费会员比例仅为0.67%,的确不能算高。

但如果换一个统计口径,只计算移动端活跃用户的付费比率(其他端口尚未收费),结果就大相径庭。招股书显示,截至年第一季,喜马拉雅移动端每月活跃付费用户比例为13.3%,每月活跃付费会员比例为12.8%。

即使在用户渗透率比在线音频高出40%的在线音乐市场,取得领先地位的腾讯音乐集团(TME)的付费率也仅为8%,这表明喜马拉雅的付费比率已经足够可观。

招股书还显示,从年一季度至年一季度,以上两项付费比例始终呈现逐季递增的趋势。

左手是内容,右手是用户,日臻大而全的喜马拉雅注定放不下版权和营销,盈利还是个长期问题。随着众多新选手蜂拥而至,音频赛道愈发拥挤。会员与订阅之外,长音频的变现谜题还有待新老玩家用时间解答。

本文为动点科技记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或开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MORE

更多阅读

手机芯片被限8月后,华为靠卖车能否找到新出路?

读书郎赴港上市,硬件厂商能否分得在线教育一杯羹?

内容版权监管收紧,短视频平台该何去何从?

大班课赛道终局之战,作业帮或率先出线

也玩拆分,绿地数科能否打破金融科技上市魔咒?

上海每日接种疫苗60万剂次背后,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基层工作?

牙膏挤多了?苹果春季发布会不讲武德

申设金融控股公司,蚂蚁或靠征信输出信贷科技

反垄断势在必行,贝壳找房能否摆脱嫌疑?

营收暴降、股价跳水,嘉楠科技将投入10%产能挖矿

滴滴上市的脚步声近了,商业版图现在有多大?

驯悍记:亿罚单打响的互联网反垄断第一枪

担心人脸信息被盗?3D视觉让“刷脸支付”更安全

强监管周期到来,在线教育向何处去

芯片行业投融资火爆,国产芯片如何破局?

上市临近,抖音电商终于拥有了“姓名”

轻松、水滴关停,相互宝用户跌破1亿,网络互助还值得抢救吗?

京东健康首份年报超预期:营收增长八成用户增万

新能源车虚火,小米入局靠谱?

入局移动支付,华为能否成为那条鲶鱼?

OPPOFind系列王冠要掉?

DCEP进入商用倒计时,还存在哪些技术难点?

小米年成绩单:进击高端市场,手机xAIoT战略成效显现

金融科技细分龙头IPO再下一城!联易融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魔法打不败魔法?Deepfake安全隐患难消

B站回港受热捧,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未来吗?

三年上市、六年干翻阿里,拼多多和黄峥出了哪些奇招?

金融科技中概股反弹,科技助贷风景独好?

和招聘网站被点名,背后是危机重重的商业困境

过去了,谁来给在线教育打一剂“退烧针”

硬核知乎,初心未改

要版权更要社交,网易云音乐不做“选择题”

造车新势力们的

动点科技

动点科技

动点汽车

AutoNode

动点出海

动点出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luehuoban.com/zhqm/7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