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北语国别和区域研究院
北京语言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院成立于年1月,同时承担着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的“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相关职能。我们以推动全国高校的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为己任,汇聚全国各方力量,促进学术交流合作,为国别和区域研究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资政服务和国际交流提供平台。本院编辑的《国别和区域研究简报》每月为读者提供国际新闻动态和观点,并特邀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就当前热点问题撰写时评。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作者简介:范鸿达,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中东研究所教授
年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伊朗,期间中伊在德黑兰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关于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就此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且愿意在此等框架下积极推进政治、务实合作、人文、司法安全国防、国际和地区事务等领域的合作。时至今日,中伊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历程已经接近5年,两国关系发展如何?本文给予简单观察和评论。
1.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宣布的背景
中国和伊朗两国的友好交往本就源远流长,当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后,作为“一带一路”沿线核心区域之一中东的关键性国家,伊朗之于中国的积极意义得以进一步提升,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年初出访伊朗的中方背景。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艰苦谈判,中、美、俄、英、法、德与伊朗在年7月最终达成解决伊朗核问题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俗称的“伊朗核协议”,而且规定协议于年1月生效,据此伊朗遭受多年的国际制裁有望大大缓解。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和伊朗于年1月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此时正是伊朗对未来发展和国际环境充满乐观的时刻,很多伊朗人正在憧憬与欧洲大国关系的将会迎来积极的发展阶段,而且伊朗的外交传统本就是崇尚与欧洲国家的交往,所以在中伊宣布同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彼时伊朗外交并未聚焦在中国身上。与此同时,伊朗核协议的签署给中东其他国家、特别是伊朗的敌对国带去深深的担忧,再加上中国原本与埃及和沙特就保持着友好关系,所以,在年1月习主席中东三国之旅后的一段时间内,就积极发展而言中沙关系和中埃关系远超中伊关系。
客观而言,年1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后伊方对待伊中关系的态度不够积极,这也导致中方对伊朗产生一些看法,伊中的如此互动自然影响到双边关系的更好发展。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和伊朗对待双边关系的发展都给予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