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照片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90309/6943140.html点击上方“ 一、历史的回顾和镜鉴
如何处理和发展中俄关系,是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命题,是对我们政治智慧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俄两国互为最大的陆上邻国,两国有着多公里长的共同边界。从历史上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苏联那样,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道路产生过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1.从地缘政治和国家安全视角看,俄罗斯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
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时曾讲过,从中国得利最大的,则是两个国家,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沙俄,在一定时期一定问题上也包括苏联。
回顾历史,从年(康熙28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到现在的多年时间里,俄罗斯确实是从中国获取利益最多的一个国家。在这期间,年5月28日,沙俄和清朝政府签署了《瑷珲条约》;年11月14日,沙俄和清朝政府签署《中俄北京条约》;年10月7日,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沙俄从中国划割了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黑瞎子岛也是被苏联占据的,这是年张学良发动中东铁路事件后,斯大林指挥苏联红军全面突破黑龙江、乌苏里江,对中国实行军事入侵的结果,所以苏联占据黑瞎子岛也是没有任何条约依据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发生了珍宝岛事件,中苏边境陈兵百万。面对苏联的威胁和压力,国家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放在了备战备荒、防御苏联军事进攻上面。
所有这些历史事件表明,俄罗斯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一个最大的外部因素,无论是在晚清、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可以看到,没有一个良好的中俄睦邻友好关系,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就会遭受巨大的挑战和威胁。因此,保持中俄的良好关系对于两国的安全和周边环境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为此必须珍视今天的中俄关系,绝不能让中俄关系再回到原来那种相互敌对的状态。同时也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中俄睦邻友好关系的内涵,处理好国家间关系。
2.经济援助和发展道路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成立到苏联年解体,中苏关系这段历程共有42年。对于中苏关系的这段历程,李景贤曾归纳为:十年“亲热”、十年“冷战”、十年“热战”、十年“回暖”。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奠定工业基础。很多回忆录里都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工业建设用60余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长达数百年的历程。而中国工业建设的起点恰恰源自“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助中国的个项目。这个项目包括个民用工业项目和44个军工项目,实际最终建成个项目。这个项目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第一拖拉机厂、第一重型机器厂、西电公司、兰州炼油化工厂、武钢、包钢等一大批工业企业,还包括包头一机、二机(主要是生产坦克),哈飞、沈飞(主要是生产歼击机、直升机)等大批工业企业,这些都是在这批援建项目中创建的。尽管苏联后来撤走了专家,终止了援建项目,但不可否认的是,个援建项目为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以及比较完整的现代技术体系,起到了奠基作用。
与此同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什么叫改革开放?改革的一个非常重大的任务就是要去苏联化,要改革中国体制当中的苏联模式的影响。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如果中国还坚持苏联模式,很难说中国会面临什么样的局面。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中俄(苏)关系是一对特殊的大国双边关系,对于中国来说,稳定的中俄关系能够为两大邻国在安全的环境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保障,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为彼此提供支持,加深对彼此发展道路的理解。
邓小平在会见戈尔巴乔夫时曾指出:“我们这次会见的目的是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历程。
二、冷战后中俄关系的发展
年12月27日,苏联解体后,我国宣布正式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并确认与其建立国家关系。
新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新关系模式的过程,在进入新时期的26年间,中俄关系已经经历了四次质的提升。自年建立正常国家关系起,中俄“伙伴关系”进入稳定和提升期。在经历了年“互相视为友好国家”、年“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初期阶段后,两国于年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年,中俄又进一步提出将推进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年,中俄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可以看到,中俄关系的定位在20多年间连续提升了四次。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确立了中俄关系的战略性质,是中俄关系的高定位。该定位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中非此即彼、不合作就对抗的既有模式,是冷战结束后两国用新的思维认识和处理国家关系的产物。中俄确定的双边关系的性质是对适合两国关系发展模式的有益探索,它不仅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和60-70年代以意识形态划线的中苏关系,也不同于冷战结束后美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续存的结盟关系。
实际上,中俄关系建立初期,两国就已经确定了相处的基本原则。
在年的“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定位中,提出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受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的影响;双方承诺,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定,任何一方均不得允许第三国利用其领土损害另一方国家主权和安全利益。该承诺为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
年的“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强调中俄关系具有长期和稳定的性质,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不因两国国内形势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年的“平等信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是,两国为维护自己的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为加强两国的全面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密切合作。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定位使处于社会转型、意识形态鸿沟日趋扩大的两个大国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实现了和而不同,存异共处。
年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致力于进一步加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坚持恪守尊重彼此利益和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互不干涉内政,在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支持,互利共赢,不对抗的原则。中俄两国承诺将这一方针作为各自外交最主要优先方向之一。
年,中俄两国关系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两国仍然保持和深化高层战略互信对话,提出要提高现有双边政府、议会、部门和地方间合作机制效率,必要时建立新的合作机制,确保全面快速发展的务实合作、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取得更大成果。
年缔结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法律文件,对两国关系作了明确的定性、定位和定向。条约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概括了中俄关系的主要原则、精神和成果,认为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双方关系的发展,双方都应尊重对方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涉及主权、安全、发展等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并用法律形式将双方“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和处理双边关系的“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三不定位固定下来,成为两国关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和指导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以来,尽管国际形势和两国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经历了多重考验,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条约精神的指引下稳定向前发展。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李建民: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文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