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虚无缥缈规避五大误区,让战略变成现实

实现从战略机会识别到战略目标达成,是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命脉所在。我们在过去的辅导调研中也了解到,几乎大部分企业家都认为自己公司是有战略的,但对实现战略有多少信心、战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功能、战略到底应该怎样做,却很少有企业家可以清晰地回答。

在过往的训战营中,大部分企业家都会表示,他们的企业在战略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如下挑战:

1.抓不住机会:在当今技术快变、黑天鹅事件频出的不确定大环境中迷失了方向,无法准确洞察变化中蕴藏的机遇,导致错失了重要的战略机会。

2.盲目定战略:依据过去情况和现有能力画延长线、拍脑袋做决策,从战略机会识别、战略制定、战略分解到执行,没有底层逻辑支撑,缺乏科学的流程和方法论。

3.共识难建立:战略思考与战略执行脱节,战略目标没有上下对齐、左右拉通、达成有效共识,导致执行变形和资源浪费。

4.路径不清晰:关于如何达成战略目标,缺乏清晰的路径和方法,执行时“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5.能力跟不上:对于支撑战略的核心能力没有进行系统检视和培育,战略目标达成“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很多企业一把手而言,战略从规划到落地,中间似乎总是横亘着无数条既深又宽的鸿沟。制定战略对他们来说可能并不困难,但如何将战略意图一层层准确清晰地传递下去并最终落地达成,这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

凯洛格结合了深度辅导数十家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即便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依然会对战略管理存在诸多认知误区,而这些误区往往就会导致上述种种问题的发生。

我们将这些误区整理成了五大类目,期望帮助本土企业自查,倘若能从中找到自身问题的症结,走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局,那么战略就将真正有效带动业务增长。

误区一

战略就是预测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彼德·德鲁克曾经指出,“战略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决定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所以战略不仅是方向的选择和预测,还需要细化到本地具体的业务策略当中,用来指导今天的具体行动。这个业务策略在哪里呢?就在业务设计当中。在业务设计里,我们必须详细回答,谁是我们选择要服务的客户?客户为什么会选我?我们怎样赚钱?我们和伙伴如何分工协作?如何保持长期获取利润的能力?如何识别和规避风险?等问题。

华为于年引入了BLM(BusinessLeadershipModel)业务领先模型,在BLM模型里,业务设计是整个战略环节的落脚点,是指导我们今天应该做什么的一个具体行动指南。

BLM(BusinessLeadershipModel)业务领先模型

BLM的底层逻辑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1现在在哪里?

2准备去哪里?

3怎么去?

其中“准备去哪里”就是战略意图,“怎么去”的关键内容就是业务设计。所以,不管你的战略意图是什么,你对目标市场进行了怎么样的分析和判断,以及你用什么方式来创新,最终都要落脚到你对业务设计的重新思考。

误区二

做战略是领导者或者战略部门的事

企业战略决策出现问题,是不是该打领导者的板子?

华为曾经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战略决策是领导者的问题,但几年之后再反思,换一个领导者真的可以避免类似的战略决策纰漏吗?

年被称为“华为的冬天”,在此期间公司出现过多次战略决策失误,过早放弃CDMA、忽视小灵通市场、万人大招聘,这些失误导致公司险些崩溃,这一年也是华为历史上唯一一年业绩下滑,任正非一度因此抑郁。面对美国制裁,任正非称压力只有当时的百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但也正是经历过这样的痛苦之后,任正非深刻意识到“一人决策、万人执行”给华为带来的风险,并明确了华为应该把战略管理能力建立在组织上的理念。

从成立最初的战略规划办,到Marketing部门的建立,再到后来的战略与Marketing体系,华为通过一路摸索,让战略规划和市场洞察有了组织保障,并在优秀方法论的指导下,在反复的流程实践中提升了组织能力。

此时起,华为的战略体系才开始真正发挥价值,能够保证产品方向和战略方向大致正确,即使偶尔出现小的偏差,也可以很快进行纠正。

由此我们发现,制定战略的过程沉淀出了组织的战略能力,而这种能力才能牵引企业制定出持续增长的战略规划。

误区三

好的战略脱离好的执行也能成功

在与几百家主流企业有了深度接触之后,我们发现企业家和高管们普遍有一个苦恼:花了大把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做了战略,业务却没有明显的改善。为什么会这样呢?打开后发现,通常在经过好几轮战略会议讨论,输出战略方案之后,大家依然守着各自的一亩三分地,方案一出炉就被束之高阁。

可见,战略的正确并不能保证企业取得成功,而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同时具备了正确的战略以及卓越的执行力。日本软银集团前董事长孙正义说过,“三流的战略加一流的执行力,永远比一流的战略加三流的执行力更好”,一语道出战略执行力对公司成长的重要性。

战略与执行互为影响,互相成就。如果没有执行,再好的战略也只是“无果之木”,永远只能停留在人们的脑海里;同样的,没有战略的执行,就如同“无头苍蝇”,由于没有目标方向而到处乱飞乱撞。

在华为,战略管理流程是使能流程(Enabling)之一,用以支撑运作流程的价值实现。从DSTE(DevelopStrategytoExecute)开发战略到执行体系中可以看到,战略会分解到各个业务部门的关键任务及KPI,不仅包含业务规划,还包含组织、人才、预算、变革等领域的规划,各单元围绕战略形成合力、力出一孔,这种基于战略牵引的合力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误区四

企业战略需要从长期规划开始

很多企业在学习华为的战略管理体系时,将DSTE体系直接搬到了企业里。各种工具和方法网上随处可见,所以复制优秀的方法论很容易。但将哪里作为切入点、如何找到适合企业的执行方法、如何培养企业的战略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企业的发展阶段、对DSTE有更深刻的理解,再辅以足够的战略定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战略能力。

华为也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构建起DSTE体系的,在成功制定有效的战略规划并推动规划落地这件事上,华为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十年。早期华为的战略是“农村包围城市”,随着业务的逐渐扩张,年前后开始逐渐进入城市市场,但华为面临着各地办事处“群雄割据”的局面,虽然任正非提出了“三分天下”的宏伟目标,但真正执行过程中却机会主义盛行。

同时,随着华为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市场拓展中面对着更艰巨的挑战——更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多样的客户、更严格的市场要求、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缺少战略能力的加持,很难获得国际领先的标杆企业青睐。虽然进入了海外市场,但华为依旧占领的是海外农村市场。此时的华为,需要构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能力。

年,华为引入IBM的BLM(BusinessLeadershipModel,业务领先模型)作为战略规划的方法论,并且作为中高层战略制定与执行联接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年,华为引进战略解码BEM(BusinessExecutionModel,业务执行力模型),经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形成了DSTE(DevelopStrategytoExecute,从战略到执行)战略管理框架和流程。

所以,在企业在构建战略能力时,我们会建议:

?企业规模较小时,优先培养年度经营能力,打胜仗、积累资源。

?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再用长期规划牵引年度经营计划,实现跨越式发展。

误区五

战略不落地就一定是执行力有问题

很多企业在战略执行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自然而然会认为是团队的执行力不够。然而在做战略时,一般都是老板做出指示,高管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安排工作,再落到基层执行人员身上,就容易产生很大的偏差。所以问题的实质可能并不在于组织的执行力,而是在于战略到底有没有在团队中形成共识。

现如今的组织内部分工明确,包括前端主战、后端主建以及职能部门如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但如果各部门缺乏跨部门共识和内在执行动力,则很难实现高效协同,更无法保证执行效果。因此,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关键是通过跨部门、多视角的开放坦诚研讨和碰撞,达成共识。这样才能激发内在动力,让大家在同一思想、语言体系下协同作战,确保战略得到有效落地和执行。

华为非常擅长内部的战略共识。为了使得各项业务战略在落地过程中不偏离预定的方向和目标,每到战略制定周期开始时,华为便会组织“红军”和“蓝军”两支队伍,进行内部辩论。

红军作为正方,制定业务战略和落地措施;蓝军作为反方,对红军制定的业务战略进行批驳,寻找战略的逻辑漏洞,直到战略本身找不出瑕疵为止。在辩论过程中,与战略相关的各职能部门、员工作为听众,听取正反双方的辩论过程和具体战略计划措施,同步思考。

这种战略的研讨方式,一方面使得战略本身得以充分论证;更重要的是在战略规划开始,就形成业务负责部门与相关研发、生产、销售及各专业职能部门的战略组织共识。

在华为内部,流传着一句经典的话,“共识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并不是说结论或者结果不重要,而是在形成共识以后达成的结论,大家才会有认同感,会有内生动力去保证执行到位。有了这个过程的磨合,执行才会更加顺畅。

所以,做战略应该卷积公司所有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共识。一个公司,只要是经营单元,无论是事业群、产品线、区域,还是一个独立的产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战略。

战略不是指长远的空想,而是系统性的、可落地的工程,对于企业而言,战略重要,做战略的能力更重要。把战略变成现实的这一整个过程,就需要用战略制定和管理的有效方法——DSTE。

DSTE最大的价值,在于规定了战略开发、战略落地和战略监控管理的逻辑和步骤。通过以下几个关键动作保障战略的落地执行:

①每年进行战略健康度审视。半年一次对战略执行进行审视,确保企业战略是健康的、战略执行的大方向没有偏离。

②每月召开月度经营分析会来审视目标,分析目标的执行情况、已经出现的差距与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从而确保分解到每个月的战略目标能够落地。

③定期召开ST会议进行监管,以确保在3-5年的战略规划周期里,企业不会走着走着就迷失了方向。

只有真正理解了战略并掌握了战略能力,才能成功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用战略持续牵引企业实现长期有效增长。

凯洛格深耕企业培训近20年,不断探索沉淀、迭代培训设计,从课程、工作坊到行动学习,我们始终期待找到能够真正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成长的方法。现在,我们已正式推出六大业务主题训战营,围绕客户的战略目标与业务痛点设计训战,把知识方法转化为集体作战的能力,助力企业用自己的人解决当下的难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实现价值型增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luehuoban.com/zhgj/12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