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m/
哈喽哈喽~
你们的团团又来啦~
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
——“习近平讲故事”吗?
话不多说,
小板凳准备起来,
跟着团团一起往下看吧~
用人如器
纵观中国历史,凡是升平昌盛之世,总是伴随着大批人才贤士的出现;凡是有作为、有建树的历史人物,对人才问题总是高度重视的。像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等故事,已为大家熟知,成为千古佳话。这里我想再讲一个古人荐贤用贤的故事,以期引起大家的思考。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他的用人政策,历来被后人所称道。他当皇帝后,要大臣封德彝负责举荐贤才。可是几个月过去,封德彝一个人才也没有推荐出来。他不仅不举荐,还说自己“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当即驳斥他说:“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君子选用人才好比使用器物,应该各取所长,因人而异。不这样,难道还能向其他朝代去借人才吗?你推荐不出人才,只能说明你不识人才,怎么能说没有人才,这不太贬低天下之人了吗?
唐太宗排除阻力,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提拔新人,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发现和重用马周。马周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门客。有一次,唐太宗要求大臣“极言得失”,就是让大臣们给皇帝提意见,马周替常何写了一个有20多条意见的条陈。唐太宗看后大为欣赏,当他从常何嘴里知道是马周所写时,立即派人去请,因为来得慢了,他还派人去催。唐太宗亲自同当时仅29岁的马周谈话,认为他很有才能,就安排他在门下省当官,以后不断提拔。马周帮助唐太宗处理了许多复杂事件,成为一时的名臣。由于唐太宗不拘一格,广开才路,重用贤才,使得他统治的时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升平时期,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
——《人才对发展经济的作用不可估量》
(年4月25日)
摘自习近平著《知之深爱之切》
延伸阅读
唐太宗李世民一朝的人才之盛可谓灿若星河。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王珪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戴胄处繁治剧,众务毕举。正是因为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才创造出名垂史册的“贞观之治”。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唐太宗李世民用人如器的胸襟,他驳斥封德彝“但于今未有奇才”的谬论,也说明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气度。
习近平还讲了唐太宗发现和重用马周的故事。马周出身低微,家境贫寒,寄居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做门客,因为替常何写了一个有20多条意见的条陈,而备受赏识,得到重用。马周曾提出“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惟在百姓苦乐也”的命题,酷爱读史的毛泽东也高度评价马周的这份时政奏折,称之为“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唐太宗曾经说:我一天见不到马周就想他,可见马周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当时的宰相岑文本也说马周的才能可兼任皇太子李治的老师,对李治谆谆教导,教李治如何治政,对李治当皇帝以后治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太宗为了表彰马周对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亲自为马周题词:“鸾凤凌云,必资羽翼。股肱之寄,诚在忠良。”对马周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这在名臣云集、大贤辈出的唐朝初年也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通过讲述唐太宗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故事,说明广开才路、重用贤才对于良政善治的重要作用,对做好人才工作提出了“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思路。
习近平一向重视人才工作,反复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说明人才的极端重要性;“谁能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国际竞争角度展示人才工作的重要作用;“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从尊重人才的视角阐发深化人才机制改革的实现路径。习近平求贤若渴的呼声,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提醒,也是对天下英才的深沉呼唤。
上行下效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着本人的品行和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对大众生活情趣的培养,具有“上行下效”的示范功能。这方面的逸事较多,有两则小典故至今读来仍有强烈的警示意义。一则是《宋人轶事汇编》记载:钱俶进宝犀带,太祖日:“朕有三条带,与此不同。”俶请宣示,上笑曰:“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俶大惭服。另一则是《南村辍耕录?缠足》记载:李后主嫔妃娘纤丽善舞,后主令窅娘以帛绕脚,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不为者为耻也”。这两则典故一正一反,说明了领导人在生活细节上体现出来的态度,决不是小事。
——《生活情趣非小事》(年2月12日)
摘自《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年版
延伸阅读
上行之下效之,是自古以来匡正风俗、治理国家的重要举措。古人说:“不躬不亲,庶民不信。”《论语》有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里也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民间俗语里。同样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之类的说法。宋太祖和李后主的两个故事,从正反两方面给出了有力印证。
钱俶是钱鏐之孙,五代十国时期最后一位吴越王。宋太祖平定江南,钱俶拒绝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求援,出兵助宋灭南唐,而后归降宋朝。史书记载,归降后钱俶以器服珍奇进献宋太祖,宋太祖却说:“此吾帑中物尔,何用献为!”《宋人轶事汇编》中收录了钱俶向宋太祖进献贵重腰带,反遭奚落的故事,刻画出宋太祖以国家社稷为重的清正形象。钱俶虽为亡国之君,但他遵循钱鏐遗训,以天下苍生安危为念,归降宋朝避免一场战事,吴越老百姓深感其恩,至今西湖边仍留存有钱王祠、保俶塔等纪念他的古迹。
缠足陋习起源于何时一直众说纷纭,根据《南村辍耕录?缠足》的记载,有人提出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南唐后主李煜在唐人对“弓鞋”痴迷的审美基础上,别出心裁地将这种弓鞋用长长的布帛缠起来,着素袜翩翩起舞,使舞姿更加优美。世人遂皆效仿,以纤弓为美,足见上行下效的威力之惊人。
在主政浙江时,习近平讲述一正一反两个典故,阐释执政者所能起到的上行下效表率作用。习近平多次明确要求,在作风建设上,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率先垂范。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一次全会上,他引用“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一语,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他再次表示,“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习近平自青年时期起就是这个理念的身体力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之所以会形成党心民意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央领导同志亲力亲为、以上率下。从带头遵守“八项规定”,到重拳整治“四风”,从开诚布公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到躬身践行“三严三实”,中央政治局坚持从自身抓起、以身作则,树立起徙木立信的公信力,在全党全国产生了强大示范效应。
小伙伴们,
学习了上面的内容后,
是不是受益匪浅呀?
不要走开,
让我们以饱满的情绪,
继续“青年大学习”的课程吧~
“青年大学习”
网上主题团课
第十季第一期开课啦!
快跟上团团的脚步!
一起来看看~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参与学习
团团这就来划重点!
快来学习吧~
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