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从滴滴拼多多等案例来看平台战略悲

本文帮助具有一定平台理论基础的读者跳出平台语境,综合波特的一般战略理论和方兴未艾的生态理论,来进行更全面的战略思考。

论平台与生态的差异

我曾提出平台作为一种战略定位、一种商业模式和一种基础设施等三种属性。下面分别讨论平台的这些内涵,进而阐述其如何不同于生态

平台作为战略定位

指的是面向某个目标市场,企业试图通过占据某个位置创造一个有利可图的双边市场。这个位置通常处于分散的需求和分散的供给交汇处,如Uber、淘宝等。某种程度上,平台是一个战略选择。比如,如果你是产品公司,做头牌还是平台(陈威如教授);如果你是渠道公司,做转售(reseller)还是平台(marketplace).

这里,生态与平台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试问:可以说该公司在某市场定位于平台,但可以说其定位于生态吗?我们只能说,我们定位于平台、致力于做生态。可见,平台是手段,生态是结果。作为手段,平台帮助企业占据某个特定位置,按照一定结构组织各类主体,成为平台生态。这种战略,通常塑造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平台化。

更重要的区别在于,生态结构没有一定之规,平台生态仅是一种特定构型的生态。也就是说,构建生态未必需要占据上述特定位置。比如,小米初期组织用户论坛从用户中汲取创意源泉、芯片厂商帮助下游厂家开发应用以充分发挥最新芯片的优势、微软SAP华为等企业构建下游的咨询及集成服务认证体系、宝洁通过一个网站面向全球的科研工作者众包各种科研难题,等等,都属于非平台的生态实践

有时,即便存在并占据了平台定位,平台生态的概念仍不足以描述真实的生态。平台生态通常把眼光限制在紧紧围绕平台的成员(如买家卖家),而生态还可能是平台和价值链两种结构的混合,比如企业软件平台生态的构成就完全不同于消费软件平台生态(如android生态)的构成,需要大量的价值链合作伙伴才能最终完成交付。

平台作为商业模式

指的是其独有的创造价值和捕获价值的逻辑——创造网络效应,并通过内化网络效应获利。这种模式因被期待指数级增长、大者恒大而被趋之若鹜。确切地说,平台代表一种商业模式原型/模板,离具体的商业模式还缺一个价值主张。

如果说战略是企业个体选择的问题,商业模式迫使眼光扩展到企业外部,即生态,使得平台商业模式与平台生态的区分更加模糊。同时,平台商业模式所承诺的网络效应,也不得不诉诸生态来实现。前面我们谈到,构建生态未必以确立平台为前提,这里我们说,确立平台,必然以构建生态为前提。这里,平台与生态仿佛同义反复。

但是,当我们意识到,在构建平台生态前,你可能已具备了某种生态,而它帮助更快、更稳固地建立平台商业模式,生态的意义就呈现出来了。比如,那些试图通过拥抱平台商业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并不是从0开始。相反,它们传统业务所构建的供应链、行业认知、品牌和用户基础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生态资产,如果善加利用,将极大地帮助新模式建立。至于互联网公司,那就更多用说了。

生态的另一个意义在于拆掉了商业模式演化的墙。没有什么商业模式固恒不变。大家已经意识到平台会从双边往多边演化,但还可能会从单平台到多平台演化,乃至“退化”成为价值链模式(通过一体化)。这些可能性,没有理由被“平台商业模式”限制,而生态通过强调其无边界持续演化的性质,促进大家思考更多可能性。

平台作为基础设施

指的是平台作为某种能力的集中化供给实体,面向全产业乃至全社会提供开放服务。如果说平台商业模式强调生产关系,这个角度强调平台作为先进生产力要素供给者。之所以称其为平台,乃是因为其先进性,需要互补者的开发才能最终体现为用户价值。这是为何自来水厂不必引入平台思维但5G网络运营商需要。自来水无论在哪里都是有价值的,5G的高速度、高终端管理、低延时、网络切片等特征不结合具体行业应用场景,几乎毫无价值。曽鸣后期提的S2B的S即此类平台。

值得指出的是,此处所指的平台不同于前述撮合交易的多边平台。其价值创造更多源于平台自身的价值,而非卖家买家之间的相互吸引,其价值捕获固然得益于网络效应的锁定效应,同时也得益于平台自身的门槛——该平台通常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投资,并非占据一个左右逢源的市场定位便自动实现。这种平台在产业里所占据的位置,有时也会被称为“瓶颈”,但前提是其所提供的能力和资源的稀缺性,而非外部市场结构(如买家和卖家的分散)的结果。

在隐喻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企业的生态整体视为其多年经营积累的基础设施。得益于其支持,企业可以更好地创新和扩张,不断通过新的商业模式捕获新的生态成员,而多个商业模式之间的链接经过细致的运营,以数据形式沉淀下来,进一步强化该基础设施。也就是说,平台是基础设施,生态也可视为基础设施,具有思维层面的共性。

然而,隐喻毕竟是隐喻,稍微严格一点,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平台作为基础设施是企业所有权边界内的资产,但生态作为基础设施跨出了企业边界,包括大量的关系资产乃至合作伙伴的潜力。不仅如此,平台通常由某个BU掌握,而最大程度地调用生态涉及公司内多个BU。此外,平台作为基础设施与承载在其上的“应用”的边界通常相对稳定,而生态作为基础设施边界高度动态——一旦某个新业务或商业模式基于该生态生长出来,便融入了该生态,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支持下一轮演进。因此,管理好平台和管理好生态需要非常不同的管理技能和技巧。

小结

平台和生态不是一个层次的概念。从战略角度,平台是选项,生态是结果。这个角度我们指出,平台并非构建生态的唯一途径。从商业模式角度,平台是一种原型,生态是其前提和基础。这个角度我们指出,生态的存在可能先于平台,是构建平台商业模式的基础。从基础设施角度,平台是企业内部的资产,生态是内外部资产的集合。这个角度我们指出,管理平台和管理生态需要非常不同的技能。

论平台战略与一般战略

平台战略与一般战略的区别

一般战略建立在价值=效用-成本这一恒等式之上:一个企业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要么能够用同样的成本给客户提供更多效用,要么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创造同样的效用。因而,差异化与低成本并称两大一般战略。尽管平台不同于价值链,但平台战略不可能推翻上述恒等式。

然则,平台战略与一般战略为何不同?我认为: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anluehuoban.com/zhhz/111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