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gpitp.gd.cn/new/20211107/96043.html
4月28日一早,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白宫主持了一场视频“签约”仪式,与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盟友、伙伴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未来宣言》(下称《宣言》),宣称代表了各签署方对推动建设全球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积极愿景的政治承诺,促进“开放和自由”的互联网,以应对“数字威权主义”对全球互联网带来的威胁和挑战。
白宫声明还声称,发布《宣言》显示美国与合作伙伴迎接“数字威权主义”挑战的姿态,要捍卫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互联网”,保护所有人的人权、隐私和基本自由,促进信息自由流通,增进人们对全球数字生态系统的信任等等。
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人士都质疑拜登的设想能否实现,例如《宣言》并没有包括所有“民主国家”加入;二是《宣言》内容空泛,没什么实际意义。
《宣言》的基本内容
《宣言》提出了一系列原则和承诺,包括保护所有人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促进全球互联网信息自由流动;推进包容、可负担的互联互通,使所有人都能从数字经济中受益;通过保护隐私等方式,促进各方对全球数字生态系统的信任;保护和加强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方式,让互联网运作符合所有人的利益。
但也有分析人士称这份《宣言》是特朗普政府推行的“清洁网络计划”的延续。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清洁网络计划”是排华数字政策倡议,意图在5G网络、运营商、应用商店、云服务和通信电缆等多个领域排除中国的影响。
基于这一倡议,特朗普政府曾说服盟友和伙伴拒绝使用华为参与5G网络建设,并在云服务、应用程序、通信电缆等领域扩大对中国公司的堵截。
原计划在民主峰会上推出
《宣言》出炉的历程
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国际经济和竞争力的高级主任彼得·哈雷尔(PeterHarrell)和著名技术评论家、现任总统技术和竞争政策特别助理蒂姆·吴(TimWu)最早提出了建立"互联网未来联盟"((AlliancefortheFutureoftheInternet,下称联盟)的想法。
早在美国去年举办首届民主峰会前夕,本来拜登政府努力争取的是与“志同道合的国家”建立“未来互联网联盟”,但由于遭到人权组织和不少国家反对,特别是所谓“民主国家”,只能推迟,不断调整修改,现在退而求其次,借了俄乌冲突的“东风”,拿出了这个建设开放和自由互联网的宣言,而不是有一定组织性质的“联盟”。但两者的基本理念是相似的:构建开放、自由、安全、可靠的互联网秩序。
《宣言》出炉的目的
1、把美国放到互联网盟主的位置上,至少是道德层面上。拜登政府上台后,许多全球性原则和声明层出不穷,但迄今鲜有实质性进展。《宣言》无非是白宫希望在全球舞台上展现领导力,是拜登“美国回来了”这一软实力外交的表现。
2、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这是拜登政府借《未来互联网宣言》为未来10到20年的数字世界树立领导地位,从价值观入手,未来继续推动联盟,然后从价值观扩大到软件、硬件领域。
3、美国此举针对俄罗斯、中国的意味明显。
白宫官员称,数字威权主义”在全球范围呈抬头趋势,全球互联网面临审查日益严厉、因政治等因素陷入分裂的问题,而俄罗斯和中国在这些问题中扮演主要角色。
《纽约时报》等美媒认为,华盛顿对北京日益扩大的全球科技影响力的担忧加剧,包括5G网络建设、投资芯片生产等。继封堵华为后,最新发布的《宣言》将提升美国对抗中国网络威胁的全球策略。
路透社指出,美国政府官员就《宣言》发表的言论说明,拜登政府联手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以民主价值观为基础的未来互联网规则,意在对抗美国所谓的俄罗斯和中国等国家“危险的互联网政策新模式”。
但斯坦福大学网络政策中心DigiChina项目主编格雷厄姆·韦伯斯特说:“除了一个没有中国的俱乐部之外,没看出来有什么新东西。”。
《宣言》的前景
七国集团成员、澳大利亚、以色列等美国盟友都在签署《宣言》的名单上,还有乌克兰、肯尼亚、乌拉圭、塞内加尔、哥斯达黎加等,但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韩国、印尼、尼日利亚、巴基斯坦等国家没有在《宣言》上留名,甚至“五眼联盟”成员新西兰也未出现在早期名单上。这些国家在全球人口占比很大,其影响力对互联网的未来也至关重要,但在美国眼里是“摇摆国家”,
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研究员贾斯汀·谢尔曼看来,许多支持自由、开放互联网的倡导者对美国的倡议持怀疑态度,认为此举似乎只是为了加强美国对抗中国的战略努力。
事实上,大家都看明白了,虽然作出保护个人数据隐私、加强包容性的互联网治理方式等承诺,回避了一系列关键问题,比如如何解决大规模网络监控问题,特别是国家行为体的监控行为。如斯诺登暴露的美国的“棱镜门”,美国对“维基解密”的态度,“瑞士加密机事件”和窃听欧洲国家首脑等等一系列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从未受到惩罚和制约,所以不能引起更多国家共鸣。
拜登政府及其盟友很多时候只是开出空头支票,这份《宣言》恐怕也是如此
对于美国大型科技公司收集、分析海量数据,以及助长虚假信息泛滥,《宣言》也没有给出任何具体应对措施。还是个空谈。德国马歇尔基金会数字创新和民主倡议主任卡伦·考恩布鲁表示,在保护个人隐私等权利方面,《宣言》的承诺还远远不够,要防止监视、网络暴力和歧视以及网络攻击。国际非营利组织“AccessNow”法律顾问彼得·米采克说,未向民间社会的利益攸关方公开征求意见,因而缺乏能促使互联网发生有意义改变的真知灼见。
还有的评论说,《宣言》内容很动听,但如何执行还是空白,除了喊一个保护“民主价值观”的高调外,不太可能改变互联网的运作方式。
分裂互联网世界?
早有专家观点认为,中国和美国企业开发的软件可能会在未来几年间各自占据互联网的半壁江山。中国软件可能会被很多发展中国家迅速接纳,但可能会在英语国家碰壁,这意味着互联网将越发两极分化。“互联网拉近了人们的距离,让大家都有权发出自己的声音,还可以实现信息共享。而压制大众的声音、屏蔽信息肯定是反网络世界的。”
原本美国要求世界各国政府根除华为等中国公司制造的任何互联网基础设施,以此作为加入此联盟的障碍,但对发展中国家是不可接受的,但一些西方国家积极禁止。所以,就有一种风险可能:你是美国互联网俱乐部的成员,你的国家的人民在网上就可使用他们的资源,而其它国家的人民只能使用另一个网络。